优秀科技工作者:进军万米深渊的“奋斗者”——叶聪

      叶聪,中国科协十届常委,无锡市百名科技之星暨十大创新争先科技人物,中船702所副所长,我国深海装备事业及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的领军人物。被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授予“载人深潜英雄”和“改革先锋”荣誉称号。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奖。曾担任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、首席潜航员;“深海勇士”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、总质量师;“寰岛蛟龙”型载客潜水器总设计师;“奋斗者”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、海试总指挥。长期从事设计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,在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、超大潜深耐压结构设计理论研究、人机工效设计、潜水器操作驾驶和潜航员培训等方面做了系统化的创造性工作,遍及装备的研制、试验、应用、质量管理和成果转化。同时,参与各型潜水器下潜,最大下潜深度达10124米,为我国深海装备研发、深渊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

从无到有,敢驾蛟龙入深海


2001年,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,进入七O二所工作。2002年,7000米载人潜水器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,并命名为“蛟龙”号,打响了我国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,七O二所勇担重任,叶聪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,负责潜水器的总设计。在“蛟龙”号研制过程中,叶聪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逐渐成长为项目副总师、总设计师。2009年,4500米级的“深海勇士”号载人潜水器同步立项研制,叶聪担任副总设计师和总质量师,全面负责总体设计工作。2012年6月24日,“蛟龙”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,中国成为继美、法、俄、日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。2017年,“深海勇士”号顺利验收,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化、关键设备国产化,下潜成本降低和频率提升。

从2009年至2012年的4年海试期间,叶聪承担了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。茫茫深海,他经历过潜水器与母船“失联”,3000米时出现电气绝缘故障,5000米时机械臂突然断裂,7000米海底遇到大量沉积物覆盖……靠着过硬的技能和冷静的心理,叶聪成功度过一次次险情,为中国潜航事业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。


乘风破浪,挺进深渊当勇士



每一次下潜都是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双重考验。叶聪表示,在一个狭窄空间里和两位陌生的科学家、工程师作为一个团队完成水下操作,潜航员要承担主要操作者以及团队领导者的角色;在出海的紧张工作之余,要能够很好地调控情绪心态;同时,如果在这种复杂、严酷的环境下有紧急情况发生,他要能够确保装备和人员的安全。这里的心理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。职业的潜航员不仅要驾驶潜水器、频繁出海下潜作业,更要服务于科学家、工程师等不熟悉潜水器的人到海底工作,所以要求比较高。现在的专业潜航员队伍已经逐渐庞大,三台潜水器总共有30多名潜航员。

7000米级下潜深度已经覆盖全球海洋面积的99.8%,剩下的0.2%被称为深渊,需要更高技术的深潜装备。站在“蛟龙”号和“深海勇士”号的肩膀上,“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、集成与海试”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立项,由叶聪任总设计师。这就是后来被命为“奋斗者”号的万米载人潜水器。叶聪表示,如今,我们有能力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,把潜水器操纵得上下自如,能够去感兴趣的地方,还可以拿到样品。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。“奋斗者”号的作业有很多特别之处,以前都是探险式的下潜,而“奋斗者”号更像是一个班车,可以经常性地运载科学家去万米深海科考。


昂首阔步,迈向深潜新征程



针对我国深海装备行业发展需要,叶聪牵头筹划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深海装备产学研用创新平台、深海装备技术学术委员会,有力促进了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同时,叶聪还大力支持“科创中国”有关工作,深入参与示范项目“无锡市高端装备科技服务团”组织实施,广泛联系业内专家与有关企业,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。 

展望未来,叶聪这群“深海勇士”将继续践行中国载人深潜精神,不断提高运载器技术,推进科技自立自强。在昂首阔步挺进海洋深处的同时,不断丰富完善潜水器的谱系,让潜水器技术服务于民生、安全等新的领域。他们希望潜水器能够应用在城市水道供水、环保、水下建筑的安全、搜索打捞等场景,它可能没有那么深,却能直接服务于民众,让我们的科技成果有“深度”的同时更有“温度”。


素材来源:江苏科技报、科学传播在线、中国科协官网

摄影:刘成贺

苏ICP备20028628号-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239号